产品 | 提前预定时间 | 取消政策 | 原价 | 优惠价 |
---|
产品 | 提前预定时间 | 取消政策 | 原价 | 优惠价 |
---|
张天虚墓位于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办事处碧鸡社区居委会高峣村后山山腰处。
张天虚,原名张鹤,字友松,又叫剑平,1911年12月8日出生在云南呈贡县龙街。自幼聪颖,喜爱文学,14岁进入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预科学习。在这里,他开始了最早的文学创作,1929年参加“济难会”,积极参加救灾活动和演出,在这些活动中,他认识了聂耳,并和聂耳结为终生不渝的好朋友。1930年,昆明政治形势恶化,云南当局加紧对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的镇压,张天虚被迫离滇出走到了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创作,参加政治斗争。
1933年初,张天虚回到上海,全身心地投入到长篇小说《铁轮》的创作中,由于他表现出色,1933年他在上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日本东京,张天虚参与了郭沫若创办的大型文艺刊物《东流》的、撰稿工作,成为“左联”东京分盟的活跃分子。1937年,张天虚奔赴延安,参加了丁玲任主任的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任通讯股长。他创作的宣传全民抗战思想的独幕话剧《王老爷》首演时,毛泽东曾送给他一支钢笔,以示奖励。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他写了不少报告文学和战地通讯,为抗战史留下来珍贵的文献资料。1938年初,中共中央派张天虚等人到滇军第184师工作。临行前,朱德亲自教他们如何开展工作,同他们合影留念,朱德还送给张天虚一部留声机,好让他开展工作。3、4月间,张天虚等人在滇军184师建立了党支部,张天虚负责宣传组织工作。
他组织编印的《抗日军人》小报,宣传中共的主张和战地情况,很受官兵欢迎。张天虚随部队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鲁苏皖豫突围等战役。在频繁的战斗中,他仍忘我的创作,写下了许多记录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而战斗的血火诗篇,这些作品先后发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老舍主编的《抗战文艺》等报刊上,后来汇集为报告文学集《运河的血流》,1939年6月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繁重的工作使张天虚积劳成疾,肺结核病恶化,餐中吐血。张天虚坚持回昆治疗,1941年1月返昆,住进英国教会创办的惠滇医院(在昆明西郊车家壁),1941年8月10日上午10时辞世。他在不足30岁的生命旅程中,创作了300多万字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天虚墓为圆形,共三级石阶层层收缩,最上一台正中立圆形墓碑,正面是张冲题“青年文艺工作者张天虚墓,洱源萧荣勳书”。郭沫若先生为其作墓志,盛赞张天虚,与聂耳相提并论为“西南二士”。该墓于1992年被列为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
乘坐公交:在昆明市区的正义路、华山南路、人民西路等公交站乘坐前往西山区的公交车,如K2、K3、17路等,到达西山龙门村站下车,然后步行约1公里即可到达张天虚墓。
乘坐地铁:在昆明市区的地铁站乘坐地铁2号线,到达龙头村站后换乘K2路、K3路、17路等公交车,到达西山龙门村站下车,然后步行约1公里即可到达张天虚墓。
自驾:自驾游客可以沿着昆安高速行驶,从西山龙门村收费站下高速,然后沿着龙门村路行驶约1公里即可到达张天虚墓。
游客在参观张天虚墓时,请保持安静,尊重先贤,不要大声喧哗,不要在墓园内吸烟、乱扔垃圾。
张天虚墓内禁止携带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物品,以及宠物、气球等物品。
游客在参观张天虚纪念馆时,请遵守馆内规定,不触摸展品,不拍照、录像。
哲学园为游客提供了一处安静的休息场所,游客请在此保持安静,不要影响他人休息。
如遇天气恶劣或其他特殊情况,张天虚墓可能会暂停开放,游客请提前关注景区公告,合理安排行程
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