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特色茶饮-雷响茶
电询
原价:¥0
- 0 销量
- 满意度
- 0 人点评
- 0 人咨询
产品详情
聚居在云南省怒江的傈僳族有喝雷响茶的风习。其制法:先用一个能煨750克水的大瓦罐将水煨开,再把饼茶放在小瓦罐里烤香,然后将大瓦罐里的开水加入小瓦罐熬茶。五分钟后滤出茶叶渣,将茶汁倒入酥油筒内,倒入两三罐茶汁后加入酥油,再加事先炒熟、碾碎的核桃仁、花生米、盐巴或糖、鸡蛋等。最后将一块有一个洞的放在火中烧红的鹅卵石放入酥油筒内,使筒内茶汁作响,犹如雷鸣一般。响声过后马上使劲用木杵上下抽打,使酥油成雾状,均匀溶于茶汁中,打好倒出趁热饮用。
雷响茶简介
白族的“雷响茶”颇具趣味性。将茶叶放入砂罐内烧烤一定时间后,冲入沸水,这时砂罐内会发出一种似“雷响”的声音。其时在场的宾客都会集中注意力等着聆听这种“雷响声”,且自身的情绪也会随着响声的大小而起伏,发出发自内心的微笑。都认为是一种“吉祥幸福”的象征。接下来即行“煮茶”,煮好后将茶汤倒入茶盏,一般要由家中的少女用双手捧茶向客人献茶,以示主人的敬意。
临沧南美乡拉祜族的雷响茶
南美拉祜族乡位于云南省临沧市, 有着优质的古树茶资源,其中坡脚村仙人山、户肯等地分布着大片的古茶树群。“雷响茶”是南美拉祜族的特色茶饮,将茶叶放入陶罐内烤一定时间后,冲入沸水,这时陶罐内会发出一种似“雷响”的声音,故起名“雷响茶”。
少数民族茶俗——傈僳族雷响茶
傈僳族雷响茶是云南怒江地区的一种传统茶饮,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特点。其制作方法和命名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雷响茶的制作过程比较繁琐。首先,要将茶叶放在一个能煨750克水的大瓦罐中烤制,直到瓦罐中的水煮开。接着,将事先炒熟、碾碎的核桃仁、花生米、盐巴或糖以及鸡蛋等配料加入瓦罐中,再用小火慢煨。最后,将一块鹅卵石放入装有茶汤的瓦罐中,使其发出“嗤嗤”的响声,像闷雷似的。这种响声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开端。
饮用雷响茶时,需要将茶汤倒入酥油筒中,再加入酥油。随后,用木杵上下抽打,使酥油成雾状,均匀地溶于茶汁中。抽打后,即可享用这杯芳香浓郁、味道独特的雷响茶了。
雷响茶在傈僳族人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喝雷响茶可以振奋精神、开思路,顺利走向新一年;还可以增强体质、祛除病痛。因此,每逢重要的节日或喜庆场合,傈僳族人民都会聚在一起,共同享用这道美食。
傈僳族雷响茶是一种具有独特制作方法和文化内涵的传统饮品。它不仅是傈僳族人民生活中的一种美食享受,也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品尝雷响茶,人们可以感受到傈僳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马帮文化氤氲下的雷响茶
雷响茶是一种云南少数民族喝茶的风俗习惯。因各地各民族文化不同,如傈僳族、白族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大不相同,雷响茶的煮法、饮用方式也略有不同。
腾冲的雷响茶历史悠久与马帮文化有紧密关系。马帮来往于丝绸之路,造就了腾冲的繁华,也带来了南方丝绸之路的美誉。在千年茶马古道上,除了交易的货物,马帮所驮之物少不了两样—:自己喝的大叶茶梗和碗窑煨茶罐。一开始的雷响茶并非叫做雷响茶,而是叫赶马茶或火塘茶,历史也是非常悠久。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游历到腾冲把这种烤茶称为”抖茶“。这个”抖“的关键是根据经验来判断茶叶的程度和香气。
以前行马帮,路途遥远,整日风餐露宿,一路穿越各大原始森林,山里的瘴气大,湿气重。为了解乏,暖身。晚上歇脚之时,伙计们便会拿出大叶茶梗、茶罐,就这火塘,装上水,架起五雷火,把水烧涨。然后将茶罐放在碳火上烤热,撮一把糯米放入罐中,不断抖动簸荡茶罐,待米烤黄发出醇香时,放入适量大叶茶梗,在罐内抖动簸荡,茶叶慢慢膨胀变黄,待茶香四溢时,迅速冲入沸水,罐内发出闷雷似的响声,随着声响,茶香飘溢;罐内泡沫沸涌,水雾升腾,便可兑开水将茶汤分开倒进每个人茶碗、杯中,饮之清香回味,润人肺腑,精神大振,力量倍增。因为加入了烤熟了的糯米,能够很好的暖胃驱寒。
也因为这种 “赶马茶”不但有提神暖胃驱寒的作用,而且冲泡时会发出的“轰隆”声,在深山老林中回荡,可以趋避附近的山林野兽。茶声也犹如家中有喜事是点的“大喜炮”,有吉祥喜庆的彩头。所以出门赶马帮行商的一些儒商就把这种赶马茶取了个雅致吉祥的名字“雷响茶”。寓意生意犹如雷响茶一炮打红,红红火火,事事吉祥如意。
雷响茶煮茶步骤:
1、将士陶罐子至炭火上烘烤至干燥发热
2、待土陶罐子待罐子发热后将适量糯米放在罐子里,慢慢干烤,不停的抖动罐子,让其均匀受热
3、待米烤黄发出醇香时,放入一定数量的茶叶,继续在罐内抖动簸荡,茶叶会慢慢膨胀变黄
4、迅速往罐内冲入沸腾的开水,这时候,罐内会发出闷雷似的响声,随着声响,茶香飘溢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