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介绍
墓主简介:据《故马公墓志铭》载,墓主马哈只,云南昆阳人,生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卒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享年三十九岁。马哈只生前曾朝拜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娶温氏为妻并生有二男四女,其中次子为郑和。永乐九年(1411年),郑和在第四次出使西洋前回乡祭扫。这段经过,刻记在《故马公墓志铭》碑阴右上角“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祖宗坟茔祭扫追荐,至十二月吉日回还。记耳。”但字迹漫漶,大都不可辨。
碑文来源:按伊斯兰教的习俗,“哈只”是人们对朝觐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人的尊称。中文“哈只”一词,本由阿拉伯语音译过来,意为“巡礼人”,即朝圣者。由于郑和幼年离家,对父亲的真实姓名可能已淡忘,或依习俗称父亲为“马哈只”。马哈只去世时,郑和年仅十岁左右。父亲丧葬之事,皆由长兄马文铭经办料理。永乐三年,郑和已升为内官监太监,请大学士礼部尚书李至刚撰写了父亲的墓志铭,将碑文寄回云南昆阳镌凿于石,立在父亲墓前。
历史变迁:《故马公墓志铭》白明初永乐三年镌石以后,一直立于马哈只墓前。清朝后期,世居昆阳的郑和后裔参加云南回民起义,失败后逃匿玉溪县石狗头村,恐《墓志铭》遭损,遂将其埋于马哈只墓前。此后,《故马公墓志铭》荒诸乱丘,无人问津。清朝末年,回民在月山西坡筑坟时,发现此碑,并立之于原地墓前。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云南石屏袁嘉谷得知昆阳县和代村有郑和父墓碑,遂于1911年亲往查访,得拓片并作题跋此碑遂为世人所重视。1935年,昆阳县知事杨立声饬工设立碑亭,并在此碑两侧镌立了两块石碑,一为《明史·郑和传》; 一为夏光南《郑和太公墓志铭跋》。但由于碑亭过于简陋,不出十年便垣基尽圮。1944年,云南人彭嘉霖、昆阳县县长李群杰又于原址重建碑亭,并在此碑左侧新立袁嘉谷《昆阳马哈只碑跋》,右侧抄镌郑和撰福建《天妃灵应之记碑》。此二碑后也佚失。
历史意义:关于郑和的家世出身,以往的文献史料盖不详实。由于《故马公墓志铭》的发现,世人方知郑和是云南昆阳人以及郑和的家世出身等情况,补充了文献史料记载的诸多不足。此碑是郑和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价值极高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