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字:中华鹧鸪
英文名字:Chinese Francolin
拉丁文名字:Francolinus pintadeanus
中华鹧鸪是鸡形目雉科鹧鸪属鸟类,又称赤姑、花鸡、怀南、越雉等。 头顶黑褐色,眉纹栗色,白色脸颊和喉部被黑色的颊纹隔开;全身黑色并具有白色斑点,肩羽和尾下覆羽栗色;虹膜暗褐色;喙黑色;脚橙黄色;雌性体色较雄性浅,以棕黄色为底色。
中华鹧鸪分布于印度东北部至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引种至菲律宾。在中国见于云南西部及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海南等地。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灌丛、草地、岩石荒坡等无林荒山地区,有时也出现在农地附近的小块丛林和竹林中。喜欢单独或成对活动,无固定栖息地。飞行快速,常做直线飞行,受惊后多飞往高处。杂食性,主要以蚱蜢、蝗虫、蟋蟀、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各种草本植物、灌木的嫩芽、叶、浆果、果实和种子。 繁殖期为3-6月,每窝产卵3-6枚,多时可达8枚。卵为椭圆形或梨形,颜色为淡黄色至黄褐色,孵化期为21天。雏鸟出壳后不久即可跟随亲鸟活动。
中华鹧鸪因叫声凄切婉转,被视为离愁别绪的化身,被称为“行者的离殇”。古人常借它的叫声抒写逐客流人之情。
形态特征
雄鸟头顶、枕和后颈上部黑褐色,具黄褐色羽缘;前额、头的两侧和后颈栗黄色,并形成一条宽带,一直围绕到头顶和后颈上部;眼先和颊白色,其上有一宽的黑色眼上纹从鼻孔开始一直延伸到颈侧,其下有一窄的黑色颚纹;眼圈黑色,耳羽略呈黄色;后颈下部、上背和胸侧黑褐色,羽片具三排并列的白色斑,末排白斑常为椭圆形,上背具栗红色端斑,肩部栗红色端斑尤为宽阔而显著;翅上覆羽亦为黑褐色,但白斑多缀有黄褐色,初级飞羽暗褐色,内外翈均具并列的淡黄色和白色斑;下背和腰黑褐色,密布细窄而呈波浪状的白色横斑;尾上覆羽横斑常转为黄褐色或栗褐色,并缀以细小黑点;尾羽黑色,中央一对尾羽内外翈均具白色横斑,外侧尾羽仅外翈具白色横斑。颏、喉白色;胸、腹及两胁黑褐色,内外翈具并排的白色圆斑,愈向后白斑愈大,到最后两侧白斑几相融合;两胁白斑常沾有黄褐色;肛羽呈羽绒状,浅黄色,尾下覆羽栗黄色,具黑色羽干纹。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黑色眼纹和颚纹常断裂而不连贯。上体近黑褐色,向后转为黄褐色,上背具白色圆形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为白色横斑;肩羽黑褐色,仅末端呈暗栗褐色。上胸黑褐色,满布以淡黄色圆斑;下胸、腹和两胁白色沾黄,缀有少许黑褐色横斑;尾下覆羽栗黄色,无纵纹。其余同雄鸟。
幼鸟似雄鸟,但体色较暗。